分類
Startup

Hired:一個對求職者友善的求職平台

相信大家對於找工作這件事情並不陌生,最常見的流程大致上是:

  1. 準備好自己的履歷表
  2. 上求職網站找適合的職缺應徵
  3. 等待面試

但這個流程常發生許多浪費雙方時間的狀況:像是職位薪資未寫明或是範圍太廣,到現場應徵後發現該職位薪水太低,不符合期待;技能描述不完整,讓雙方期待的落差太大,畢竟人資並不完全了解每個職位所需要的正確技能,甚至是該職缺的面試經理提供的技能五花八門不夠精確,常常造成今天要招應用端的工程師,結果來了一個寫OS核心的工程師面試;明明沒有在找工作的市場裡頭,卻一天到晚在Linkedin或者是接到獵頭電話被打擾。

上述的流程往往浪費了求職者與公司雙方的時間,每個求職者都希望能在最短時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畢竟上班族一天沒工作就是少賺一天的薪水,能如何妥善利用求職的時間是每位求職者都相當重視的一塊。

於是拉回到本文主題的新創公司Hired,Hired的面試流程就大大的降低求職者的困擾,在Hired上的面試流程是這樣:

  1. 求職者先在Hired.com上面建立好自己Profile,任何你在意的職位訊息都需要先建立好,不管是薪資多少、工作技能有哪些、過往經歷學歷等等,甚至是希望工作的地點以及能否接受出差的程度、喜歡小公司還大公司等細節都需要先建立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求職者可以設定自己的找工作狀態,亦即求職者若設定狀態為”不在市場上”,也不會像Linkedin等平台不停的有HR or Head Hunter聯繫打擾求職者。
  2. 公司人資或者是招募經理主動過濾並且聯繫,這邊特別的是可以做薪資的bidding:舉例來說你設定了年薪至少150萬元的限制在你的資料上,如果招募經理手上只有120萬的年薪職缺但仍然覺得你是一個適合的候選人,就可以對你發出邀請並且讓你知道該職缺的薪資上限,詢問你是否接受。
  3. 求職者選擇是否接受該職缺的面試邀請,一旦接受邀請,雙方即可進入Hired的留言系統開啟面試的流程。
Profile on Hired.com
Invitation from a company
List of interview requests

進入面試流程後,Hired留言系統提供的使用者體驗非常好,使用者登入網站後可以直接留言與該職缺的負責人溝通,同時也可以使用email reply,email reply是Hired有別於其他平台的一個功能,信件回覆的內容會直接張貼回該留言板中,讓你輕鬆地同步每個職缺的最新動態。

Hired網站上的行事曆也串接了各行事曆協助你建立面試提醒,同時求職者還可以直接在行事曆上設定可以面試的時間(available time),如此一來,所以面試邀約都可以在線上就完成。

Hired合作的對象相當廣泛,舉凡各大上市的科技公司到小型新創,因為這樣的流程完全與過往大家的經驗相反,不僅不會浪費時間在沒興趣或者是薪水不符合期待的職缺上,若收到不喜歡的職位邀請,也僅需要在線上按一下拒絕就結束了對話,完全不浪費雙方的時間。讓公司主動聯繫你的求職流程,顛覆了傳統的方式,讓求職者深受喜愛;Hired在2012年五月於舊金山成立後便迅速成長,目前募資狀態已經來到D round並且過往七年併購了4間公司,現在也將觸角伸到了其他市場:加拿大、英國、法國。

目前台灣的各大求職平台都還是遵循比較傳統的流程,舉凡104、1111、591等人力銀行,或者是其他較新穎的求職平台(yourator, cake resume, meet.jobs)都仍然是將職缺列出後讓求職者自行應徵,雖然有平台提供公司使用的尋找人才系統,但尚未看到類似Hired平台的招募流程,若對招募市場有興趣的創業者不妨可以自行評估一下此模式是否適合台灣的求職市場。

分類
Startup

讓退貨變得簡單:Happy Return, Returnly

相信你也有過以下的經驗:在線上電商買了商品,寄到家裡收到後發現尺寸不合需要退貨,於是你聯繫線上客服或者是在電商網站中尋找退貨鍵;事實上,根據Shopify電商系統數據指出,電商消費商品尺寸不合佔退貨總比來到了52%,隨著網購電商的消費者日益成長,延伸出的退貨問題也就跟著增加。

而對於商家來說退貨的運費其實是無形中龐大的成本,根據 Statista 指出退貨產生的運費在2020年將來到 $550 billions 美金(5500億美金),如此龐大的支出勢必會有新創來想辦法解決,Happy Returns就是其中一間。

Happy Returns的退貨方式有幾種:

  • 回到該品牌的零售店退貨,因為退貨系統已經與Happy Returns合作,所以零售店的店員可以直接操作退款,帳務上不會有問題。
  • 到 Happy Returns 的退貨點退貨,這部分也相當好理解,增加消費者退貨的地點選擇,也增加了退貨的便利性,系統集貨後一次退回至電商主的貨倉,同時減少了電商主的運費。Happy Return也積極地於各大百貨商場增加自動退貨機,讓消費者對於退貨不再有任何困擾。
  • 使用 Happy Returns 的線上退貨系統:一旦使用了Happy Returns的線上退貨系統,龐大的功能以及便利性就一一浮現。

線上退貨步驟首先是進去Happy Returns的網站輸入訂單號碼以及相關資訊,接著系統會詢問退貨原因,若為尺寸不合,系統會立即推薦合適的尺寸讓消費者可以線上換貨,如此一來即可減少電商的退貨率,畢竟如同前面提及消費者退貨多數原因都是尺寸不符;甚至有些商品不同尺寸有不同的價格,這部分Happy Returns也有處理,不管是多退還是少補一樣在同一個退貨流程一次完成。

再來特別的是隨著合作處理退貨的商家增多,有個情境是:若今天消費者想退A商家的商品,但想購買B商家的商品,這個流程仍然可以在Happy Returns上完成:想像一下你在網站上輸入退貨資訊的同時,頁面旁邊的側欄出現只要再補 $1元即可換得其他商品,一點擊連結隨即可以輕鬆完成新商品的購物資訊。

如此操作不僅可以減少消費者的退貨困擾,同時還協助電商業者銷售其他消費者退貨的商品出去,對業主來說,商品可能從未退回自己的貨倉就又重新的轉售出去了,既然減少的運費的成本,那麼在Happy Returns上轉售的價格當然就有可能比原價低。

Happy Returns目前採用Saas的計費方式,根據使用量以月費來計價,收費方式可參考下圖,目前募資狀況是在B輪,總計募得 25 M (2500萬) 美金,其中投資人包含了PayPal Ventures。

Happy Return Pricing

至於如此的模式究竟適不適合台灣的電商環境,就交給各位航向偉大航道的創業家去多加思考了。

分類
Startup

讓Snoop Dogg / Dwight Howard親自跟你說生日快樂 – Cameo

多數人心中都有自己心儀的偶像,不管是歌手、演員、運動員或者是youtuber,你可能想過如果他們能夠在你生日時親自錄一段影片跟你說聲生日快樂,在你的大賽前夕跟你說些鼓勵的話,唱一小段專屬於你的歌,Cameo 這個平台可以完成各位粉絲們的小小夢想。

這個想法源於兩位創辦人在 Steven Galanis 30歲生日時,Martin Blencowe(前NFL經紀人)希望可以讓Cassius Marsh(NFL球星)親自跟他說聲生日快樂,於是用了一些聯絡管道找到他並且得到了這支影片,成功的在他的生日派對上播放給了Steven一個大大的驚喜;不久後他們便發現,這個idea可以延伸成為一個商業模式於是著手了開始Cameo的創業之旅。

Cameo的使用方式非常簡單,在官方網站上尋找你想找的名人(celebrities),標價也清楚地在上面,點擊購買並填入目的(生日、鼓勵等等原因),幾天後即可獲得該名人親自錄製的影片。

粉絲看到影片的反應
Dwight Howard錄製生日快樂影片給粉絲

Cameo的商業模式為抽成25%,2017年成立後短短兩年目前每日都可以銷售出400支影片,且持續成長中,網站上的名人數也持續增加,畢竟對名人來說,找個一分鐘的時間,簡單拿起手機錄製一段影片送給粉絲即可賺錢,只要撥得出時間大概都能夠舉手之勞。

Cameo在今年宣佈完成B round募資金額來到5000萬美金,將用於持續改善軟體使用以及業務擴張;個人認為台灣創業者也可參考此商業模式,此商業模式也是當紅的17 media可以擴充業務的項目之一,畢竟旗下有非常多的網紅以及直播主。

分類
Startup

買機票不用再比價,舊金山飛賭城只要$35:SkyHi

這幾年很多服務都開始推出訂閱制,訂閱制的相關優缺點非本文討論的主題,欲了解訂閱制的優點可參考:歡迎來到訂閱經濟時代,今天要介紹的新創公司SkyHi,做的就是機票的訂閱制。

何為機票的訂閱制度呢?根據SkyHi官網所提供的服務方式,會員月費為 $199,同時將航程透過里程數的不同分為三個級距,票價分別為:$35、$75、$120 (皆為單程票價),以舊金山(SFO)出發為例,最短程的飛機票包含:洛杉磯拉斯維加斯聖地牙哥西雅圖,單程都只要$35元;最遠的航程單趟飛到紐約也只要$120。

SkyHi有另外的兩個限制:

  • 只能訂購十天內的票,也就是不提供預購較久日程的機票
  • 每月只能訂購五張票

使用方式也相當的容易與直覺,下載APP / 打開瀏覽器網址,綁一張信用卡加入會員,輸入出發地以及目的地後,即會出現可以訂購的機票航班與時間,選擇完成後即完成訂票也會得到實際可使用的訂票代碼。

SkyHi的創辦人在專訪時指出,多數旅客短程航程都需要先上比價網,瀏覽許久後才訂票,需要耗費許多使用者時間,他希望能有一個方式找到這些經常飛的用戶,同時讓他們可以輕鬆的拿到最好的價格,不用再浪費時間。事實上,多數航班都有20%未銷售出去的空位,也顯示了如果能有一個方式將這些空位銷售出去,的確是一筆相當可觀營收數字。

SkyHi於2016成立,還是非常早期的新創公司,入選過TechStar加速器,此商業模式也獲取了一些早期的使用者,像是假日夫妻(先生住北加州、配偶住南加州)常需要週五下班後飛過去見面,週日再回公司所在城市上班;甚至是許多公司的業務人員,常需要在美國各大城市奔跑銷售以及pitch,此類型的票非常適合一週前才被臨時安排的會議或者是demo event,也可以幫公司省下一筆費用。

此商業模式仍然非常早期發展中的階段,也尚未有較知名的投資人進場投資,SkyHi目前仍處於種子輪發展中,未來聲勢如何,值得後續的觀察。

crunchbase: SkyHi

分類
Startup

到府加油也是一門生意? Filld、Booster

雖然身處在這個電車越來越多的現代,汽油車仍然佔多數,因此汽油仍然是多數車的主要動力來源。想像今天你開車去公司上班剛好油表快歸零了,如果下班前車子油箱可以加滿那該有多好呢?

Costco Gas Station

在美國各州的油價都不同,即便是同一州同一個城市各個加油站的價格也都不盡相同,Costco加油站前大排長龍的場景大家應該不陌生,原因不為其他,主要就是他的油價比較便宜。有錢能省消費者就願意等,事實上對於許多開車的上班族來說,每次都去好市多加油,一個月下來可以省30-60美金左右,一年下來也省了不少費用。

事實上,加油並不是一件多困難的事情,一般人的住家或者是公司附近也肯定會有加油站(未必是最便宜的那間),消費者需要做的也不過就是很順路的開去加油站,然後加油如此而已;但也就是因為各家的加油站價格混亂,有對應的價差空間就有這些到府加油(on demand gas service)新創的切入點,根據Booster所提供的報導資料指出他們主要的顧客有兩種:

  • 第一個為視時間為金錢的消費者:此類族群多半為高薪水的上班族或者是經理階級,對他們來說,在加油站排隊為了省個$5, $10是不太合理的事情
  • 第二類為常出沒的地方附近只有較高油價的加油站,如Shell, Chevron,這類型的消費者目的主要就是可以省錢,當然同時也省了時間

另外也有許多的公司公務車包含在第一類的消費者中,畢竟是公司的帳務,如果要員工一輛一輛的開出去加油也是相當耗費人力成本,使用到府加油的服務就成為了一個好選擇,甚至某些公司的員工福利中汽油補助也包含在其中。

第一類還包含了一個高端客戶的類型,像是高級車賓利就願意提供此類免費的加油服務給車主,讓車主更願意去消費高級車款(luxury cars)。

使用到府加油的服務很簡單,線上註冊填寫車籍資料後,填寫地點以及預約付款,將車子的油箱蓋打開後,在指定時間即會有負責的人員完成汽油的遞送。

這樣的商業模式除了賺取油價的進價與銷售價差額之外,同時還包含了一次性的運費,如果加油車路線的演算法校正好的話,附近的需求可以使用一台車就滿足,省去不少重複的路線也保留了賺取運費的空間;另外就是資料,此類型的公司將會擁有你的車籍資料,以及你每次加油的消費習性,相信也會有其他的應用可以做延伸。

不過聽起來很好的事物,都會有潛在的風險,許多地方的消防法規是不允許這樣未經過安規篩檢的油車經常地開在市區甚至是停車,油車在路上一旦發生意外,將會是很嚴重的災難;一般運油的車都是固定停靠在加油站,然後繼續前往下一個點,並不會停靠或是經過一般的商業住宅區道路。許多城鎮的消防單位注意到此類服務,即通知立法單位禁止,導致目前此類型的服務尚未能夠完全的擴散到多數城市,仍然是集中在少數的地方服務,至於未來會怎麼發展,仍然需要時間去觀察。

Booster FuelsFilld 是目前比較大的兩間新創,皆有完成一定程度的募資;至於台灣目前供油的廠商原則上只有中油以及台塑,桃園有唯一一間的好市多加油站價格較為低廉,尚未有相關的到府加油服務,分享此特別的商業模式給創業者參考。

分類
Startup

什麼!?汽車也能訂閱 – Fair、canvas drive、carma

有買車經驗的人應該都經歷過以下情境:選車、買車、保險、註冊,經過這些手續後,終於交車然後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車。

買車的步驟上,在美國有幾個常見的選項:現金、貸款(finance)、以租代購(leasing),leasing 的方式一般為與dealer先簽一紙為期3-5年的合約,期滿後有兩個選擇,一是將汽車歸還,另一的方式則是將汽車用剩餘價值買下,等於是你可以先開三年,喜歡這台車後再買下擁有。

擁有一輛車其實是一個甜蜜的負擔,不僅是有基本的花費開銷(油錢、燃料稅、牌照稅),若買了一台車後想換車,賣車又是另一個苦惱的開頭,新車的價值一年後銳減,但又不想在二手市場虧太多被二手車商大賺一筆…

未售出的汽車農場,來源: zerohedge

而事實上每年銷售不出去的新車或者是囤積在各個車商的二手車數量更是眾多,在這樣的情境下,出現了一個新的擁有車子的模式即為訂閱制,讓單純想擁有一台汽車但不希望擔負相對應的買賣風險,同時也不需要像是以租代買的模式,而是可以短期的擁有一台車幾個月甚至是一年,另外還有單純想擁有一台車來開Uber, Lyft的司機族群,每個月僅需支出固定費用即可擁有一台汽車,標題所述的三大新創公司都是做這樣的服務:Car as a service。

Fair: start from LA
canvas drive: start from SF
CARMA: from Detroit

三間新創分別從不同的地方開始:Fair是從LA開始,Canvas drive是從舊金山而Carma則是從汽車城底特律,以目前市場佔有率來看,二手車(6年內)為Fair最大,而新車市場則是canvas做得比較好,Carma則是提供美國本土的福特以及GM旗下的車款為主體也在中西部搶到不少市場,畢竟有底特律地利之便。

對於一般使用者來說,需要做的只有在網路上選車,可以選新車、二手車,里程數以及相關的照片都可以在線上瀏覽,選後下訂也都是在網站上以及APP裡即可以完成,相關的保險、註冊行照等等公司都會直接寄到所填寫的地址中,省去使用者不少時間,想換車也是直接在線上做選擇,即可以看到如何換車相關的地點資訊等等。

三間的融資狀況也分別在不同的階段,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crunchbase參考:

台灣市場仍然就需要交給熟悉台灣汽車市場的創業者自行評估囉。

分類
Startup

Karat 這個新創讓你面試也能外包

在矽谷,軟體人才是各公司的一級戰區,畢竟擁有一流的軟體工程師在手等於是擁有最佳機會產出好產品或者是下一個時代的產品,保持技術領先,矽谷以及美國許多城市有經驗的軟體工程師年薪超越25萬美金大概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對於各大公司軟體工程師薪水有興趣的也可以參考levels ,裡面有大家回報的各大公司標準薪資包,看過的都說準。

Karat並非誕生於矽谷的新創,而是近年也非常火紅發展科技的西雅圖,想像一下以下情境:軟體大公司的人資,每天有收不完的履歷表,篩選完後還要安排各部門的工程師做電話面試,各部門工程師的時間也不好安排,面試者的(availability)時間可能也不多,如果這個項目也能外包那該有多好呢?

Karat的商業模式主要是幫各公司做技術的電話面試。Karat也有一點Uber, Airbnb的概念在裡面,Karat上面有各大公司內想賺外快的軟體工程師,怎麼賺取這個外快就是透過Karat這個平台電話面試求職者(candidate),Karat內部有一套面試者篩選機制,不過筆者猜測大概就是優先取用Google, Facebook等FLANG級別的工程師,畢竟他們已經成功闖關難度很高的資料結構、演算法面試,由他們來面試別人聽起來也是非常合理的事項。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在職求職者來說,你多了許多時間可以做電話面試,Karat讓你可以預約晚上的時段甚至是假日,只要媒合的工程師可以配合即可以進行面試,對於求職者來說增添了不少方便性。

Karat收費方式除了每次媒合面試收取費用外,若此candiate未來申請同一公司的職位,過去的面試紀錄也可以保存分享等資料觀看費用,有其他報導指出若求職者onsite interview也順利錄取,也可以收取相關的placement commision,不過目前沒有看到官方文章指出有類似的收費機制。

我個人有實際使用過,發現有一個缺點是媒合機制,Karat可能會將不同類別的軟體工程師放在一起面試,如此的評鑑效果可能會受到影響,不過相信隨著面試者越來越多,未來媒合機制也會越來越準。

幾個月前Karat剛完成了series B輪的募資,金額達到了2800萬美金,業務持續成長,值得看看未來的發展性。至於台灣適不適合發展這個項目,就讀者自行想像了。

分類
Startup

矽谷新創點點名之:Wag – Uber模式 for 遛狗

由於辦公室是可以帶狗來上班的,所以跟有養狗的同事開啟話題最好的方式當然就是聊毛小孩,當聊到毛小孩時有個服務是有養狗的人都很常使用的:Wag

為什麼說Wag是一個Uber模式呢?原則上Wag的服務就是讓有時間的愛狗人士幫你遛狗進而得到收入,而Wag平台本身抽成40%,剩餘的都歸給幫你遛狗之人(dog walker)。讓每個人(需經過平台篩選)可以透過平台進而提供遛狗服務,類似會開車的人可以透過Uber平台提供載客的服務。

Wag APP

當然就跟載客乘客的安全一樣,遛狗方面毛小孩的安全也格外重要,此方面該做的項目Wag大致上也都完成,諸如保險公司的簽約、遛狗時全程的路徑掌握、雙方互相的評價機制等,大致上想得到的項目Wag都已經有了。

目前Wag服務已經佈滿美國主要城市,下一步當然就是跨足相關的寵物產業,畢竟手上有完整的愛狗人士名單,這部分的垂直發展很好預測;同時在2018年初成功地向軟銀募了series C 資金,金額高達 3 億美金,如此大的現金流不僅可以加速拓展新的業務,也讓其他同行的競爭者望之卻步。

至於台灣是否適合發展此商業模式,相關法規保險是否可行,創業者們請自行評估囉。

分類
Startup

About team building / outing

矽谷是世界上科技最創新的城市之一,時常耳聞許多新創公司一路成功到IPO的案例,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上個月company outing學到的一些事項。

當日的agenda如下:

  • 早餐與集合
  • 各部門(team)分享上季所學以及下季展望
  • 午餐
  • Team building game
  • 與創投對談
  • Beer tour and dinner

部門報告

早上的每個部門分享是我個人覺得滿重要的,隨著公司逐漸成長,人數也越來越多,肯定有許多人是你不認識甚至有一些組別團隊你不知道他們的工作是什麼,早上的這個議程活動非常適合任何階段的新創公司,不僅可以讓團隊成員關係更緊密也可以讓公司不同部門未來合作更順暢。當然這個部分剛好公司是做OKR(Objectvies and Key Results),所以每個team都是用OKR的方式來呈現。

Team building game

下午玩的遊戲也是我很喜歡的部份,我們將全公司不同團隊打散分配到不同組別,簡單來說每個組別可能都會有一個工程師、一個行銷、一個業務、一個客戶經理等平均分配戰力,那進行的活動是什麼呢?

每個桌上會有不同問題的卡片,分別是業務或者是管理階層常被問到的問題:

  • 請用三個字形容你們的產品?
  • 我目前想購買大約50個帳號,我們公司有將近1000人,這樣子適合用嗎?
  • 你們公司目前有多少人呢?
  • 我們這樣大公司企業級的資料安全上有保障嗎?
  • 請問Cisco(或其他大客戶)在你們這邊的使用心得與策略是什麼呢?
  • 給我一個理由說服我購買你們的產品?
  • 各式各樣可能的問題…

遊戲進行的方式如下:每組的成員輪流抽一張問題卡,想像今天你自己就是在外面pitch的人(pitcher),回答你抽到的問題,那其他組員每個人身上會有錢、call me(再聯絡)、call my chief HR、don’t call me(不要煩我)等的卡片,根據每個人pitch的好壞其他組員可以選擇給你錢(等於我要買)或者是其他卡片,就這樣進行個幾輪後,根據你得到的錢來決定誰是贏家,每一組的贏家上台進行最後決賽。

這個遊戲看起來對不是業務的人來說很不公平,因為平常沒練習過怎麼銷售公司產品肯定很難贏,但實際上我經歷下來覺得有更深層的意義:第一個當然是讓同事互相交流,因為強迫平常話少的人也有話唬爛的機會,同時同事之前搞笑起來其實也滿有趣的;再來是讓公司的每一個人都更了解產品以及知道為什麼客戶會願意花錢購買產品,客戶的需求到底是什麼?這個目的我認為非常重要,對一間新創來說,要讓全公司向著共同的目標努力是很重要的事,alignment一致性能否達成往往是公司成敗的關鍵,這個遊戲透過讓每個人知道業務以及老闆會被問到的問題,進而讓公司的每個人都去思考公司的目標是什麼,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公司內部遊戲設計。

有趣的是有些訊息是你不能透露的,舉例來說,對方問你公司有多少人數,雖然你知道實際的人數,但你不應該告訴他正確的答案,畢竟你的目的是銷售產品透露太多反而未必有幫助,好的回答反而應該是:”因為我是業務,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外面pitch,不曉得現在有多少人,不過每次回辦公室,又多了一些新面孔”;像是對方想知道其他大公司怎麼設定OKR的,這很明顯是需要保密的項目,你的回答當然就會變成是:”我不能告訴你對方是怎麼設定OKR,但我可以針對你們公司的狀況給你最好的建議”。

Fire side chat with GGV

與創投對談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不過特別的是請來的創投是領投我們的GGV代表,GGV的portfolio相當驚人,許多耳熟能詳的公司像是:Airbnb、Square、Pandora、今日頭條(China)、小紅書(China)等都是他們投資的公司;提供一個機會讓員工都有機會直接向創投發問其實很特別,因為平常員工沒機會接觸到創投,當然也沒有機會詢問並了解創投看好我們的地方是什麼,認為這個市場獨特在哪邊等等不同觀點的問題。簡單來說,讓員工知道創投是真的投資我們看好我們也是一種凝聚向心力的方式。

最後的吃吃喝喝與製作啤酒體驗就用照片帶過了…

half moon bay brewing company

分類
Startup

矽谷新創點點名之:Forkable

人在矽谷,不如就來觀察一些很早期的新創團隊,看看別人怎麼執行的,這邊的新創其實很多也單純的是因應需求而產生的;畢竟,要像目前的幾間軟體龍頭可以自己去造就市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今天跟大家介紹一間早期的團隊Forkable,這間看起來只是單純幫餐廳外送的公司在外送市場早已被Uber Eats, Grubhub, Doordash佔走大部分的狀況下,怎麼還有機會出現在創業的題目中呢?

Forkable的商業模式是幫助公司提供午餐給公司人數尚未達到可以請廚師或者是外燴中餐但仍然希望可以提供免費午餐給員工的公司,用系統化的方式,解決員工不同的用餐需求以及付款的問題;同時也媒合了各種中小型的餐廳增加餐廳的訂單。

a week lunch for employee

Forkable每天都會透過slack bot機器人推播提醒員工記得點餐,如果明天不到公司,員工也可以直接在線上取消,每個員工可以自行選擇要吃的,通常會有西式、中式甚至是印度料理可供選擇,公司會提供一個co-pay,假設額度12元,那麼12元以下的訂單當然就都是公司包,超過的員工可以自行綁定信用卡做超額的扣款。

這個模式當然就是針對中小型公司的以及許多B round以前的新創公司也都非常適用,至於能走多遠,就讓我們拭目以待了,畢竟forkable本身也只是一間seed round種子輪的新創公司。

參考:forkable